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EMBA > 山东大学EMBA > EMBA资讯

山东大学EMBA赴苏州西园寺纪行

EMBA网    e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8日    来源:

    2015年9月17日至20日,山大EMBA在苏州西园寺开设传统文化与管理移动课堂。管理学院陈院长和程老师、曹老师,带领11班和12班的部分同学共40多人,研习了寺院和佛教知识,体验了禅修生活,获益匪浅。

    据史料记载,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明嘉靖(1522——1566)末年,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1635年,西园寺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为弘扬“律宗”,改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寺”,反映出寺院高树戒律之幢,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经茂林律师及尔后数代住持的努力,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盛极一时,列为江南名刹。

    令人痛惜的是,该寺于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只剩下残垣颓壁、荒草萋萋。光绪年间,浙江按察使盛康与吴郡士绅共同倡议修复西园寺,请紫竹林寺方丈荣通及其徒广慧来主持此项工作。广慧法师自承担大任之后,任劳任怨,全力以赴,终日托钵四方,化缘重建戒幢律寺。他从43岁到73岁,历经30年先后筹资修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天王殿、放生池等,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筑主体,到了民国十五年(1926),西园寺再度成为吴门首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园寺先后被列为苏州市和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9月17日,山大EMBA师生一行40多人,自济南乘坐动车来到苏州。虽然不是“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但是凉爽的秋风已经驱走了盛夏暑热。中午时分,大家走进寺门,庙宇庄严、古木成荫的幽雅环境令人神清气爽,好一个繁华商埠中闹中取静的去处。中餐是素食堂的一碗素面。当天下午,我们跟随净智法师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宝殿、藏经阁、罗汉堂等寺院胜景,随后来到前花园教室,聆听了净智法师关于佛法的讲座。他说,佛即觉悟者之意,佛不是万能的神或救世主,佛也受因果,也受生老病死等困扰,诸佛皆出自人间,称人们为朋友。他说,现实中有些人对佛教有些误解,其实修习佛法的主要目的,是解脱自己和他人的烦恼、痛苦,达到圆满的觉悟,自觉觉他,也就是“离苦得乐”。

    晚餐,大家体验了正念饮食。饭后有一段时间的自由活动,称为“散大逍遥”。晚上7点,学员们来到前花园教室,相互熟悉并与在寺院里做义工的志愿者进行交流。我们发现,佛教虽然发源于西域,但在2000多年前传入中国后,经历漫长岁月,已经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融合。

    18日,随着寺院僧人敲击木板的声音,参加研习的学员们清晨5点钟就起床洗漱。5:30,大家列队来到佛堂,开始体验自6点开始,历时一个小时的寺院早课。7点钟,大家来到大斋堂用早餐。8点钟开始,听取净智法师和界文法师的讲座。上午,净智法师讲《佛教的精神与特色》,阐述了佛教在世界上的分布和不同特点,指出在许多人心灵空虚、冲突焦虑的现实生活中,佛教以慈悲和智慧教化人心、消除烦恼。在物欲横流的世上,修行佛法的人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下午,界文法师讲授《正念的禅修》,讲授和示范了坐禅、站禅和行禅的方法。指出,修禅的益处一是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的内心,不要对过去懊悔、对未来焦虑。二是与自己的身心做朋友,从旁观者的角度关注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从身受心法四个方面正视人生,认识到万事万物无常,一切随缘生起又同时灭去,对事物要珍惜而不执着。界文法师还引导每个学员仔细体会吃三粒葡萄干的过程,让大家分享感受,指出用心与不用心区别极大,大家在生活中要感恩随缘。

    19日上午,恒强法师讲授《生活中的修行之道》,指出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说,修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这种乐就是“知足常乐”。智者坚持做能做的事,及时放弃不能做的事;愚者能做的事半途而废,不能做的事坚持到死。修行要在饮食、睡眠、行为、人际关系和管理自己情绪五个方面培养良好习惯,一是“念根”(及时觉察不好的习惯),二是“念力”(改变不好的习惯),做到“定根”与“定力”。下午,恒强法师带领大家练习行禅,让每个人用意念觉察当下自己的身心,在体会脚踏实地的感觉中培养正念。随后,大家在行禅中绕行放生池,来到西园茶室,这里上午9点至下午4点开放,茶事内容是“抄经、读书、问道、静坐、品茶、随缘”。在这里,观云法师讲述了佛经的来历、编译等知识,指导大家抄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9日晚上7点,“西园夜话”在幽静的西园寺前花园教室进行。净智法师与学员们围坐一圈,促膝交谈。他讲解了佛教发展的历史变革和其它宗教门派的异同,回答了寺院管理体系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等学员们关心的问题,并就施舍者的心态、如何看待许多人放生小动物和收养流浪狗、猫等进行解答,其广博的佛学知识、对佛教与其它宗教和谐共处的公允观点和包容态度博得了阵阵掌声。

    驻寺三天,我们对这里有了由表及里的了解。与之前看过的诸多寺庙不同,西园寺是一个香客众多、香火旺盛的寺庙,但是看上去却没有过分的商业化,这与包括济南千佛山在内的许多寺庙截然而同。寺院墙上挂着的苏州市佛教协会和戒幢佛学研究所的牌子,平添了许多庄重和书院气。寺院墙上有许多名言警句,也有“注重环保、文明烧香,不烧大把香”的提示。大殿里随喜自愿,也看不到有僧人让你抽签测字捐功德钱。

    正如“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说到名刹,自然不能不提这里的高僧大德。先说一说西园寺的方丈普仁法师,寺里的有些匾额是他题写的。据了解,法师俗姓名郑成銮,1957年9月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一个佛教世家,双亲与弟妹均先后出家。普仁法师在1980年12月依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明开大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常耀,法号普仁,现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西园戒幢律寺方丈。我们在三天的早课上都看到了普仁法师在场,微闭双眼,神情恬然。

    另一位高僧是济群法师,济群法师是国内从事佛学研究及教学、弘法的知名法师,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一个佛教家庭。他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近二十年来,法师在修学之余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佛学论文,并积极从事弘法事业,时常在欧洲、澳洲、港台及大陆各地高等院校、信众团体、寺院应邀演讲。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丛书。

    相对于这些高僧大德,身穿绿色马夹,在寺院里往来劳作的众多年轻志愿者,也是这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道风景。我有幸与两位志愿者作过交谈,一位是30多岁的回族同胞,在上海的一家电器销售公司工作,经常专程从上海赶来西园寺做义工。他说,自己以前爱好喝酒和打麻将,但是,一位身边朋友从脾气急躁和对人苛刻到平和宽厚的惊奇转变,让他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慢慢地融入其中,自己也有了改变,他现在是俗家弟子,法号觉寓。他说自己通过学佛收获了好的心态,学会了看淡和放下。他说在工作上只要尽力去做好一切事情,不必太在意和苛求结果,而且说这样并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自己老板的理解。

    另一位志愿者也不到30岁,本地人,是我们在寺院内活动的领路员。他说自己以前在一家蛋糕店打工,工作很累,加上患有癫痫病,身体很不好。后来,通过接触佛教并注意调理身心,加上吃一种保健品,身体开始慢慢好起来,现在一边做义工,一边就读需要八年半才能毕业的菩提书院。我注意到在法师给我们讲课时,他总是会拿一个录音笔放在法师面前。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义工,不到30岁的样子,本地人,也是我们的领路员。在我们20日上午离开寺庙的时候,她几次热情地冲着我们挥手告别,说“以后常来玩。”

    四天三夜的时间过得很快。20日上午,学员们用过早斋,整理好床铺用品,10点钟告别西园寺踏上归途。来去四天的行程虽短,但是这次传统文化与禅修的研习让大家耳目一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与自然和心灵的亲近却越来越远。在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恶性循环中,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精神病患也越来越多。在这些烦恼和矛盾面前,越来越多的人们患上“现代病”,人们想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人类究竟要到哪里去?也许,正是因为种种困境,让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灵,开始把目光投向研究人类内心世界的宗教。

    四天的行程,我们通过禅修了解的知识只是皮毛,但是也感悟到冥冥的神圣和生命的无常,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也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走得慢一些,让脚步等等自己的思想;也许,在被手机主宰的每一天,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别让自己的灵魂太累;也许,在被世俗裹挟的无奈之中,我们应该安静下来,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也许,在红尘的各种利益诱惑面前,我们应该保持一些淡定。学会“放下”,让轻松的慢生活舒缓疲惫的身心。

    身后有鱼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们都知道生命最可贵,健康是无价之宝,可是,有多少人执迷不悟,为了利益走上不归路;有多少人身临绝境才幡然醒悟,后悔莫及?真正能“放下”很难。即使包括自己在内的各位同仁,又有几人能真正看破、真正放下?可见,知易行难,觉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修行是一场漫长的艰难的跋涉。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四天的行程,苏州西园寺的一草一木,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印记。2015年9月,这场江南之行的移动课堂,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谨以此文,献给同行的师长和同学。敬请指教。2014级1班,刘民)

    后记:关于菩提书院 
    以上文中提到了一位志愿者就读的菩提书院,笔者从网上了解了一下,以下是相关内容:
    提起佛教,国人多有亲切之感。论及学佛,却往往令人望而止步。亲切,是因为佛教千百年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退却,则是因为经典浩瀚,难以契入。

    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萌生更多需求。信仰,便是这种需求的终极指向。曾几何时,信佛还是一个让人讳莫如深的话题,可今天,寺院香火鼎盛,信众与日俱增,一派复兴之势。与此同时,网络及各种媒体的普及,让人们得以大量接触到以往难得一见的经典法宝。这固然为学佛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选择上的困扰。若无有效引导,学人或是广泛涉猎却不得要领,或是有心深入却偏执一端,或是上下求索却流于表面。

    佛法,本是安心之道,学得茫然,反而令内心愈加不安;本是离苦之道,学得极端,反而令自他平添苦恼;本是解脱之道,学得刻板,反而令身心更增束缚。

    学佛,究竟是要学些什么?

    佛法,怎样为我们解除迷惑烦恼?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下,能否保证修学的有效及持续?如何将所学佛法贯穿于工作和生活中,让生命活出质量?如何按照佛法的指引,从烦恼的此岸,迈向解脱的彼岸……

    有感于大众学佛存在的种种障碍,济群法师于1992年走上弘法道路,在国内开风气之先。二十年来,时常应邀至高校及商界、文化界、心理学界等教内外团体举办讲座。其后,还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与大众广结法缘,法音长流,笔耕不辍,得蒙法益者难以计数。遗憾的是,这些渠道虽然为人们创造了更多闻法因缘,但仍缺乏持续跟进,也就难以系统引导,使之持续产生作用。

    有鉴于此,法师以三十年修学所证,提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为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这一精辟归纳,为大众修学指明了直达中心的捷径。进而,围绕五大要素施设三级修学,创办菩提书院,为学人提供了次第井然的引导,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实践的运用。更为难得的是,这套可以复制并保质保量的修学模式,有效缓解了教界师资奇缺的现实困境。

    自菩提书院试行推广以来,已在苏州、上海、厦门、温州、深圳等地开办了三级修学班。虽然学员在入学时程度各异,有些是尚未走入佛门的初学,带着人生困惑而来;有些是学佛多年的老修,带着修学难题而来。实践证明,在三级修学模式的引导下,不论学员基础如何,只要遵循“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踏踏实实地由理解而接受,由接受而运用,都能在短时间内从中得益,法喜充满,并愿意将这份喜悦分享给周围的人。所以说,这是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当代的修学方式。

    关于菩提书院的修学特点,法师提出了“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解脱;一张地图——三级修学模式;一位导师——依止修学的善知识;一群伙伴——菩提书院的同参道友。

    在这里,每位学员都是不断成长的菩提种子,共同感受法雨的润泽;在这里,每位学员都有超越世俗的真挚情谊,共同面对人生的悲欢;在这里,每位学员都是携手并肩的同参道友,共同走向生命的觉醒。

发布者:chenxiang

来源:EMBA网本页网址:http://emba.china-b.com/sddx/zixun/26004.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EMBA网 2003-2020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