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EMBA > 南京大学EMBA > EMBA资讯

南京大学EMBA联合会三乐读书会活动小记

EMBA网    e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5日    来源:

    星云大师如是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茶禅四月到宜兴。”2014年4月19日,南京大学EMBA联合会三乐读书会成员一行来到位于陶都宜兴的阳羡茶文化生态园品阳羡香茗,赏江南春光,共论千古茶道。

    去时恰逢满城烟雨,一路上,满目深深浅浅的绿色,伴着烟雨空濛,显得格外写意舒展。大家的心,也如眼前的茶园,绿意一点点如水墨画一样,荡漾开去。

   合影留念

    从来佳壶如佳人
    自古阳羡便有“陶都”美称,源于其千百年来盛产紫砂壶的名作,来到宜兴,本着天时地利,我们聆听了紫砂史专家陈茆生老师解读明清紫砂壶的发展历程和著名制壶名家的轶闻掌故。

    陈老先生从紫砂壶的三个效用入手,介绍紫砂壶作为工具,作为收藏品,作为艺术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为大家介绍了紫砂壶的发展历史,让大家对于紫砂文化又有了新的理解。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2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壶山境会
    壶山境会,在这方宝地,我们伴随着展厅的器具进行了一场思维的穿越,穿越到历朝历代,赏阳羡古茶的兴衰历史,观紫砂文化的潮起潮落。从茶神陆羽《茶经》,到诗人白居易的饮茶送别,到卢仝《茶歌》 ……

    而谈到紫砂壶,馆长更是如数家珍,向我们细说紫砂壶那一个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如今,紫砂壶已成为古老东方民族艺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壶风千秋,品种万样,造型变换无穷。近年来,随着茶文化和陶文化的进一步推广,紫砂茶具更是饮誉海内外,成为文人雅士竭诚挚爱,热切追求的艺术珍品。一件朴实的泥壶,何以如此登上大雅之堂而众首翘之,此中不仅有着紫砂的朴质真情,更有一番泥人的拳拳心语。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清一些文人士大夫对宜兴紫砂壶泡茶优点的认识一致。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

   (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二)紫砂壶透气性能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

    (三)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

    (四)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

    (五)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

    茗膳坊里得真味
    当下,人们都在提倡“回归”,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去。这里所说的“回归”,我想就是尽量远离红尘俗世的喧嚣,回到草木中间去。

    午间,我们在茗膳坊用餐。茗膳坊,土墙青瓦木结构。在这里,一边品尝最新鲜的农家美味,一边听后山上竹海涛声。

    或许是因为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宜兴出产的春笋、荠菜、地衣、香椿芽、雁来蕈、马兰、苋菜等大量上市,还有当地的风味腊肉、农家本种鸡、板栗、高塍猪婆肉、水乡杂鱼小虾等,都成为宜兴春季美食的重要食材。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佳肴,主题集中在“健康、生态、营养”上,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的体验。

    席上美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最具有宜兴特色的当属乌米饭。乌米饭其实是用宜兴的乌树叶子泡出来的汁水把糯米浸成黑色,然后将泡制好的糯米烧成饭团,清香四溢,入口即化,再配上细细的白糖,留人满口的香甜。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主人还专门请我们品尝了“私房菜”——荠菜团子,健康的杂粮,搭配新鲜的野菜,这样的菜团子确实充满了野趣的味道。既然叫做菜团子,馅料一定是菜多肉少,咬一口,荠菜的香味裹满舌尖。

    席间我们有幸品尝到了主人为我们特别准备的杨梅酒。这里的杨梅酒是采用特别方式酿制的,真正保证了杨梅酒的古色古香,色泽鲜艳红透。杨梅酒其口感独特,香味浓郁,口味香醇,食用会顿觉气舒神爽,消湿解腻。

    茗膳坊的佳肴以鲜著称,席间所食的一切食材都是取之于自家山林,鲜而不腻的鸡汤让人滋补养生,嫩得恰到好处的笋丝,都让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游人领略到山间野味的独到之处。

    夜宿木屋听雨声
    晚上,我们有缘夜宿山间的小木屋。恰逢夜雨。小木屋是由一根一根的原木搭建而成。躺在小木屋的床上,鼻间是原木特有的清香,耳边充满了时急时缓的雨滴声。季羡林有一段听雨的文字,这样说:“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那一晚,在那样浓密的雨声里,我们简直要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入山的游人?还是也成了屋上那些跳脱而调皮的雨滴?或是山上的一根竹?

    忙碌的生活,可能使人的感官开始退化。而此刻,面对这草木芬芳、物候变迁,听着这夜间的雨声,我们的眼睛虽然是关闭的,但心灵是打开的。现代都市里奔波的疲惫,让人们做到了心有猛虎,却常常忽视了细嗅蔷薇,而此刻,只要你我静下心来,就能体会不一样的风景。

    滴滴答答的雨声敲打着窗弦,也叩问着我们的心灵。雨声越来越大,心灵却越来越宁静,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另一个世界,这里充满着自然芳香和动静,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人在草木间,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感受。

    白日里曾站在阁楼窗前向远处望,远山漂浮着些许的白雾,再近些,有零星的湖泊点缀着层层的绿木,周围那些整整齐齐的茶树,不知是否有人采过,路边红白相间的花朵们旁若无人地开着,夜晚的细雨中,她们一定能喝个痛快,这样想着,似乎听见了雨中她们恣意的欢笑。

    我们在草木中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世界,在这清晰的雨声中清醒着的你,是否也嗅到了心中蔷薇的香味呢?愿今夜你我都能借得茶花一缕魂,穿越草木物候,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

发布者:chenxiang

来源:EMBA网本页网址:http://emba.china-b.com/nanjing/zixun/22697.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EMBA网 2003-2020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