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见证中国EMBA十年
2002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了32所高等院校开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即EMBA,当时,包括教育圈,都很少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该如何开设,中国的MBA教育那时也才发展了11年,高学费是外界对EMBA为数不多的印象之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32所首批获得EMBA办学资质的大学之一。作为主要筹备人,对外经贸商学院院长张新民开始了对美国EMBA教育的考察。当时,他对EMBA教育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也很模糊。
今年端午节,张新民利用假期到广州给一所大学上了EMBA课。课后,他收到了学生发来的一条微信:端午假期,一天没休,要上悲催的会计学,幸好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张新民副校长非常靠谱,不但没有把大家困在枯燥的数字里,还给我们揭开了财务报表的众多奥妙,早点上这课,股票也不会一塌糊涂了。
作为中国EMBA进程的见证者之一,张新民收到微信时十分高兴。10年来,他不断在各种场合谈论中国的EMBA教育和发展。作为学位教育,他希望能够让中国的EMBA更加规范和严肃,而作为市场化的产品,则更能贴近学员需求。在张新民的主持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2006年开始已经稳定在了中国EMBA前10行列,而到了中国EMBA发展的第10个年头,具备办学资质的大学已经达到62所。
这是一道门槛,中国的EMBA走过了怎样的10年,它对大学和教育意味着什么,张新民有着自己的见证和理解。
EMBA需要彰显社会价值
人物周刊:对美国的EMBA考察有什么收获?
张新民:既然没有做过,肯定需要参照人家的模式,我们当时认为中国的EMBA教育应该参照美国的做法。在美国,EMBA和MBA实际上是一个类型,只是学生的层次和组织方式不一样,EMBA学生的年龄普遍高一些,其次是业余学习。美国很多学校每两周上两天,所以我们后来制定出的招生标准是大学毕业8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每个月一次性上4天课。
人物周刊:本土化其实并不容易?
张新民:模式确立后,肯定不能决定具体该怎么办,首先必须有配套设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招生,比如有些学校办了几年还在外面借地方上课。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印象,你这个学校容得下EMBA,按照EMBA普遍的做法,最好的教室要用于它;其次,在财务关系上,要和学校确立一种新的财务关系,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第三,我们课程体系的设置,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特色,我们的国际化,贸易,金融,财务,这方面的特色我们要发挥好。
人物周刊:EMBA在中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张新民:首先是师资,在中国能给EMBA上课的老师不少,但高水平的师资太少,这么短的时间发展这么快,师资短缺其实很正常。业内有人说过,EMBA的老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我经常说,教师的收入不如学生高,视野没有学生广,阅历不如学生丰富,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所以EMBA的学生遇到一个老师,会先掂量你的分量,这就决定了他对你这门课的态度;其次是管理问题,如何保证出勤率,周四到周日,周四和周五的出勤率是个大问题,如果在单位里连时间安排都没有自主权,这样的学员其实不具备上EMBA的资质,很多学校往往不重视,导致出勤率极低;第三,EMBA教育更多应该强调一种社会价值的彰显、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高管和员工的关系、合法和盈利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EMBA不会给出答案,但要让学员意识到,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我们希望做强势品牌
人物周刊:EMBA教育是高度商业化的,把它同传统大学教育放到一起会出问题吗?
张新民:至于金钱和教育的问题,我认为对教育应该有一种动态认识,确实教育里面应该有更多非商业化的东西,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从全世界来讲,市场化都是一种趋势。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教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在坚持教育主体非商业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去发挥某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部分教育产品的效应,无论对学校、对学生,还是对社会发展本身,都是有好处的。所以说大学教育与金钱挂钩显得有些不自然,并不能简单看待,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基本的财力资源,教育根本是没有办法办好的。
人物周刊:在财务观念上,运作EMBA和传统教育有什么不同?
张新民:比如说拓展训练,这一般是所有EMBA班的第一堂课,在最短时间让大家互相熟悉,这需要一笔资金。另外,EMBA学生有相当强大的校友资源,这种资源的维护肯定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校友资源维护,包括EMBA的招生,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市场行为,但它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凭什么社会选择你这个学校,有些学校用公开课的方式,有些学校用打广告的方式,有的学校利用和企业的社会关系,这里面必然都需要一种财务上的支持。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EMBA办得好的学校,往往在财务管理上也是比较好,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点。
人物周刊:作为教育产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EMBA是如何参与市场竞争的呢?
张新民:在EMBA教育里面,价格区分度是不大的,学费都比较高,越贵大家越学。不是项目本身的质量决定的,是学校的品牌质量和品牌形象分流了一些生源,例如北大清华在这方面的优势就非常明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校品牌肯定不是最好的,我常开玩笑,最好的品牌学校的名字肯定是4个字的,最多6个字,我们却有8个字,但这也恰恰有了我们学校的特色,关键是怎么强化优势.当时我们定下的原则是,要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教育的内在品质,在国内居于前三。内在品质首先是指师资,我们除了以自己的高质量师资为主以外,还整合了国内外顶尖的师资力量,甚至吸纳全球最好的老师上课。其次,是在学员管理上,我们希望以一个强势商学院或者强势品牌的管理去做,同学之间一定会有社会差异,但我们特别强调在考勤、成绩和毕业论文的管理上要严格对待。最后在市场层面上,我们更多希望以阐述如何看待和解释中国EMBA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推广。
反哺传统教育
人物周刊:对于EMBA教育,学生究竟是产品还是顾客?
张新民:究竟是产品还是顾客,这个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对立的,如果在本科教育里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考虑,但在EMBA教育里面,他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关系。EMBA并不是必须接受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行政和命令都会失效,这个时候更多是通过内在的质量来接受市场的检验,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学生肯定是顾客,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消费你的教育产品。但另一个层面,一旦学生进入到我们的项目来学习,他就是纳入到一定的教育系统里了,我们最后给他发的证书不是可有可无的培训证书,而是有一定含金量的学位证书,学位证书的管理是必须严肃的,这个时候他就是产品。
人物周刊:EMBA教育会变成生意场或俱乐部吗?
张新民:这个印象并不恰当,但的确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们有些聘请的老师本身就是商人,在课程结束后,不断骚扰学生,推销自己的产品,我们现在已经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制止这种情况。我也和很多同行交流过,例如不在班级上公开通讯录就是一个办法。当然,也有另一种误区,有些学员真的想在EMBA上学到东西,但认为这个课程应该是一种解决方案式的教学,我上市怎么办、怎么请人、怎么评估、怎么做财务准备、招股说明书怎么写,这些不是EMBA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是那句话:EMBA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教育,其最大的特征是系统性和战略性,而不是解决方案时的培训和咨询。
人物周刊:你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班学员有什么样的印象?
张新民:中规中矩。首先,他们大都合法经营,第二,一般不会创造奇迹。奇迹的确有,但大多数企业都是脚踏实地的稳步发展,当然通过和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这也并不能称为奇迹,上市并不属于奇迹。
人物周刊:EMBA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张新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展了10年的EMBA教育,对学校的贡献很大,我经常这样讲,EMBA学员一旦入学就是我们的学生,他的一切商业成就都可以说是我们的成果,我们确实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我们的学生为荣,尽管不能说每门课都可以立即对他有真正的帮助,但的确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尤其是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让大家看到了经贸大学教育的一种质量。另外,EMBA的很多学员已经成为了我们MBA课堂甚至本科教育的校外导师,他们对普通学生职业生涯的指导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很大,甚至帮助直接就业,很多学员都很主动乐意做这些事情。
发布者:tangxin
来源:EMBA网本页网址:http://emba.china-b.com/jjmy/zswd/13596.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