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华理EMBA南北经济学家聚焦十二五规划的论坛
4月25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主办,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协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长三角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由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蓝狮子读书会的大力支持的“南北经济学家高峰对话暨上海企业家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南北经济学家高峰论坛始创于2011年,由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联手打造,每年举办一次,每次围绕一个主题邀请来自于南北两地的著名经济学家为上海的企业家主讲中国和国际经济形势。
2011年首次南北经济学高峰论坛的主题是“聚焦十二五规划”,今年论坛的主题是“聚焦中国经济改革——如何稳中求进”,主要围绕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及预判;探索中国经济改革稳中求进;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形势。论坛邀请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教授、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孙立坚教授3位来自南北两地著名的经济学家发表主题演讲,近300名来自于上海国资系统的领导干部和各大商会的民营企业家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EMBA项目主任张伟伟老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林志华老师代表主办方致词。她表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靠速度扩张,靠低价格、靠捕捉商业机会迅速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将经常举办不同形式的论坛,为企业家和学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学者和企业家相互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的经验,使得企业之间能够更加深入交流,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长处,一起探讨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共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国平教授作了开场致辞演讲。他介绍说上海一季度GDP增长是7%,从数字上看比较低,但是从国际经验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而且第三产业占比在60%左右,劳动力就业也是60%左右,这三个数据叠加在一起,一般来说这个区域收入就会减缓,目前上海就是处在这个阶段,所以对于经济减缓不必过于担心,关键还是转型发展,要痛下决心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学发展。他认为转型发展不是盲目颠覆一切,要走稳中求进、“继往开来式”的发展路线。作为国家和地区来讲,要做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环保生态这三件事;作为企业来讲,企业的转型主要还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产业链上从低端走向高端。
作为北方经济学家的代表,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教授为企业家带来第一场题为《经济下行加快,政策需要偏松》的主题演讲。陈东琪教授毕业于中国社科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贝克莱加州大学学习和研究,从1999年起就开始担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2003年至今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国家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核心参与者。
陈东琪教授首先详细解析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并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了判断。他表示,由于国家前期政策紧缩和经济景气周期下降两个因素重叠,再加上外部环境不理想,欧洲和日本经济正处在二次衰退,美国经济低速复苏,世界三大经济体需求疲软,导致中国出口减速,促使中国宏观经济连续8个季度下行,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到达11.9%的顶峰后一直在下降,到今年一季度达到8.1%的新低,最近两个季度都在9%以下,表明季度减速在加快,下行趋势将延续到今年二季度,如果政策不作调整的话,下行趋势将延续到第三季度,但是中国经济不会硬着落,既有可能在三季度结束下行,事先软着落。他建议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及时应对,由于CPI加速下行,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宽松,降息条件已经成熟,四五月份是最好的减息时机,而且因为银行收益过高,他建议实行不对称降息,贷款利率调整幅度要大于存款利率。
陈东琪教授进一步预测了经济走向。他认为,经济周期分短周期,中周期(十年左右),长周期(30-40年)。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三个十年周期,表现为每十年一个中周期。从2010及2011年来看,经济运行明显处在调整期,但是这个调整不是繁荣后的调整,而是衰退后的调整,是为新一轮上升作准备的向上调整。他认为对于因为外部环境和周期因素导致的经济减速不要太恐慌。2012年经济应是最低谷,如果中央适当调整经济政策,2013年经济将会复苏并上行,中国经济经过调整至少还有5年的繁荣,他建议企业家们对新一轮上升周期要做好准备。陈教授比较看好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再次繁荣迫切需要经济结构的调整,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企业要创新,特别是在新兴产业中的创新,拉近和国外先进的差距。但他同时认为,新兴产业光有产能不行,还要培养新兴产业的需求,政府应该通过政策鼓励,如提高在公共领域的应用,给用户补贴等来扩大需求,只有把国内的需求培养起来,新兴产业才会发展的更健康。
华理EMBA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作为南方经济学家的代表也发表了题为《2012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主题演讲。孙立坚教授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比较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实证金融理论和开放宏观经济学。
孙教授的演讲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大国战略和市场活力。首先,孙教授告诫企业家们一定要对经济和产业的周期性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处在周期性行业,企业家们应该非常学会如何在经济上扬的过程中不盲目扩张,如何在经济调整的时候保持充沛的现金流,绝大部分的企业是在经济调整的时候出了大问题,所以企业家们要能初步判断经济周期,预判国家对于经济周期可能采取的干预政策,掌握对冲周期性行业的工具,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他认为中国经济以及央行出台货币政策面临很严峻的问题就是“钱荒”和“钱流”并存的压力,由于目前石油、矿产、电信、铁路等资源和要素行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垄断,导致民营企业只能在充分竞争的行业厮杀,遇到经济周期下降时,充分竞争的行业利润越来越低,很多企业无心做实业而纷纷退出,大量进入自己不熟悉的房地产、矿产、高利贷、股票期货、私募股权等领域,产生大量热钱,企业投机气氛浓烈。所以,即使目前银根放松,企业有钱了,大部分企业也不愿意再投入实业去赚那辛苦钱,这就导致“钱荒”和“钱流”同时存在,也导致了中国产业的空心化。孙教授认为欧洲部分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积重难返的地步,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搞高福利高平均的政策导致懒人越来越多,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制造业无法和全球竞争而导致产业空心化。中国千万不能走这条路,还是要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低劳动成本优势和制造能力,持续做好制造业,进而逐渐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价值。
孙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还面临以下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后果慢慢体现,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不断减少,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随着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失业率大幅提升,各国对中国出口高额顺差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层出不穷,中国的全球化红利也会逐渐消失;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30多年,面临各种既得利益群体的强有力的阻挠,政府改革力度越来越小,制度红利受阻;随着国际和国家对环保和绿色经济越来越重视,中国以前那种高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红利也越来越小;更关键的是由于人民财富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老百姓并不富裕,医疗养老等制度不够健全,导致老百姓不能或者不敢消费,国内消费迟迟无法启动,服务行业无法高速发展。
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孙教授认为中国政府必须放松对垄断行业的限制,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金融、电信、交通等行业,让最有生命力和最高效率的民营企业加入竞争行列,提升产业效率;同时,国家必须调整经济分配结构,给中国企业尤其是给下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行业的企业减税,扶持企业继续做好制造业;培养企业金融家,扶植更多小型的创新型企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升社会福利资本的运营效率,开放金融体系,加强财富管理能力,让更多中低收入阶层完成它们的原始财富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内需;坚持走自主创新战略,政府更应该付出大量精力和财力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和增强现有的研发机制,形成大量创新型的实用人才,企业努力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价值。
由于来自南北两地的著名经济学家作了精心准备,演讲时间大大超出原定计划,再加上现场观众的热情互动,论坛持续了三个半小时,绝大多数听众听完全程,论坛结束后还有很多听众不愿离开,围绕着经济学家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听众普遍表示参加这次华理为大家精心安排的论坛后受益匪浅,南北经济学家风格迥异,观点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系统的阐述了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形势,透过数据和现象深刻分析了经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未来的经济形势的发展做了明确的预测,使企业家们对于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更好的经营企业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收获非常大。
本次论坛是华东理工大学EMBA项目继成功举办2010年中国创新管理高峰论坛、2010中国创新管理峰会、2011年首届南北经济学高峰论坛后第四次举办高峰论坛,华理EMBA将持续举办高峰论坛和管理前沿论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主讲,共同探讨和分享最前沿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帮助广大的企业家梳理企业发展思路和战略。
发布者:luoguihua
来源:EMBA网本页网址:http://emba.china-b.com/huali/kecheng/5290.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