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EMBA > emba免联考

EMBA综合报道:高校院长谈EMBA

EMBA网    emba.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4日    来源:

前言: 
商业让人富有,思想给人自由 
------未来的商业教育机构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商业。而无论后者是前者的因还是果,我们都需要伟大的商业思想。 
和五百年前的西班牙、四百年前的荷兰、三百年前的英国、两百年前的美国、一百年前的日本、五十年前的亚洲四小龙一样,中国的商业正在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力量之一。我们似乎由此看到了下一个英雄时代的曙光。 
但是,这种崛起带给我们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粗俗的傲慢。 
如果商业就是为了生存而竞争,适者生存,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善而是力,不是谦卑而是高傲,不是利他的慈悲,而是果敢的智慧。强壮便是至上的美德,而柔弱就是最大的缺陷。问题是,我们真的很强壮吗?而且,如果我们有一天强壮的让人害怕,那么,也许就是我们走向崩溃的开始。 
所以,我们不必乐观得近于肤浅。 
当然,我们也不用太过悲观以至于颓废。我们身边的众多知识精英正孜孜不倦地为商业机构提供思想援助。中国的商业管理教育机构也正呈暴发式增长,以至于它们自身也开始出现对竞争的焦虑、对前途的迷茫。而在我们这个热衷于“论道”的国度里,管理这个更接近于科学的社会科学,往往被当作哲学来研讨,但囿于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传统,哲学也往往被演化成艺术,或者是商业伦理学。 
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探索了。我们借助中国EMBA学位被正式承认五周年的机会,邀请重要商学院的负责人介绍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思想可以点燃商业;思想还可以创造神话和诗歌。我们期待他们领导的商业教育机构早日成为浩瀚的商业天幕上闪闪发光的思想明珠。 
谁有资格登上EMBA讲台 
给EMBA讲课的教授被半路轰走,学生自己上台授课。这是教授不受EMBA学生欢迎的极端例子。学生需求是衡量教师好坏的惟一标准吗?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登上EMBA讲台?如何吸引、培养各方都满意的教授?这是中国各商学院非常头疼的问题。2007年10月20日,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在京举行,与会嘉宾就商学院的师资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以下是有关讨论内容的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本的主持人为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 
什么教授最受欢迎? 
齐大庆(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什么样的教授是最适合的,这和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思考的问题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长江的定位从师资这一块,走的是像皇家马德里国家足球队一样,我们看哪个教授最符合长江的需求,最符合长江的使命,直接把他请过来,希望能够成为长江的一员。到现在为止,长江还是以华人的教授为主,从今年开始,也有斯坦福的教授,完全是老外,这可能比较符合长江的历史和定位。 
对长江来讲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管理教育方面的教育经历,或者说至少有一个在名校的任教的经历。到了长江之后,希望把过去获得的知识和研究,系统的应用于教学。既希望教授对海外的研究有系统的理解,又希望传授给学员。 
蓝海林(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给EMBA教好课的老师,一定是有很强表现欲望的老师,希望得到学生掌声的老师,有很好的和企业家沟通语言的老师。 
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过去五年的经验,EMBA同学也有变化。早期外教大家是欣赏的。现在学员最喜欢的,就是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对中国的情况有掌握,能够和同学引起共鸣。 
汪海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 
我觉得美国的老师跟MBA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有启发学生思维,能够调动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老师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这就是好的老师。通过几十年的演进,中国有这么多大学和老师在他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能力,所以中国的EMBA一定要有国际化,一定要有市场化。当有人走进中国的时候,我们并不害怕竞争,所以我们对未来要有信心。 
应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对于教师的要求有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第二,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第三,具有丰富的本土企业的实践经验。像浙江大学EMBA尤其重视后面一点,因为我们的特点非常鲜明,就是以民营企业家为主。民营企业家从自己没有到有,一直拼搏过来,他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在实践上都非常的清醒,认识的非常清楚。所以很多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难题,就是说服不了这些企业家。所以我们那里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在上面上课,遇到下面学生激烈的反对,学生们举手发言,甚至有半堂课下面的企业家上来讲。对这一批精英企业家来说,不像平时拿个2006年的案例就能应付了,绝对应该是最前沿的案例。对EMBA学员来说,后面一点非常重要。 
刘震宇(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厦大对老师的要求有三点:第一,必须有企业的工作经验,越丰富越好;第二,必须有厚实的科研基础;第三,有良好的授课技巧。但授课技巧并不等于说要像演员那样在上面表演。 
商学院的老师一般至少有两类,第一类老师是实践非常好,第二类老师是讲课非常好。这两类老师都是我们需要的。中国的很多商学院教授又要教学,又要搞科研,分工不是很明确。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太好的。 
陈继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一般来说,作为EMBA的师资,首先要有国际化的背景。我们说国际化的视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对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军事、国际社会、国际宗教等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了解这些之后,我们的教授在给中国EMBA学员上课时再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就是大家说的本土化。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转轨时期,很多国际上标准的理论拿过来就用行不通。 
第二个是案例。如果作为一个EMBA的教师不懂实际,或者对实际案例分析得不是那么深刻、从管理学理论上站不住脚或者从现实的状况中切入得不够准确,那么我们的EMBA学员听课就会觉得收获不大,对EMBA的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质疑。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学员的水平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欢迎的不一定是好老师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只有优秀的教授并不必定意味着EMBA的项目品质就高。办学理念是商学院最关键的因素。一个商学院,或者一个EMBA项目,涉及的不只是个体的教授,而是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比如,EMBA项目的目的是系统性地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全面管理素质。那么,项目的定位和目标,课程的设置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案例的研究,教学管理,等等各方面,都是这个项目的关键组成部分。 
我认为“教授多栖”的现象具有比较多的正面意义,可以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共享师资资源,这也能提高中国EMBA教育的总体水平。同时,这种现象并不会使得各商学院的EMBA趋向同质化。商学院的特色取决于它的办学理念和项目的整体品质,EMBA教学的差异化也在于此。 
李燕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我觉得首先要区分学员喜欢的老师和作为一个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需要什么老师,这是两回事。因为学员喜欢的老师,来的学员是参差不齐,他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评价老师。第二,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作为一位老师首先是他的理论素养,另外是实战性,了解中国转型时期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去运营。第三,创新知识、整合知识。第四,演讲技巧。
 
范黎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在思考EMBA教育的时候发现一个关键词,就是师资一定要多元化。比如说像我们师资建设里面,特色的东西一定是我们自己的老师在讲,另外的课程应该多元化,谁讲的好就请谁来。我个人有一个观点,也是张新民院长的观点,为什么非要讲国产化率?在全球背景的情况下,还在讲国产化率,那说明我们不够国际化,所以要抓住自己的特色、抓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谁好就请谁来。 
新时期的“传、帮、带” 
伊志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 
我们从去年开始提出一个理念,就是作为一个组织,不能光用老师,同时还要给老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老师和老师之间也要互相学习,营造大家互相学习的氛围,随着学院的发展,大家共同成长。我在哈佛感受特别深,在这样一个教学组里老教授、中青年教授之间是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年轻教授在上课,那些老教授都在听课,老教授上课的时候,年轻教授也在听。之后大家再在一起讨论课程案例的教学。回来以后,我们也开始着手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看起来挺简单,实际上在现在的高校里推动并不是那么容易。 
大概在20年前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各个大学有教研室或者叫教研组,还开展课程讨论的“传、帮、带”。后来就逐渐都没有了,除了大纲以外,做研究是个人的兴趣,课教的怎么样也是个人的事情,强调个人主义,缺少一种交流的文化氛围。去年我们花了比较大的力度推动课程组,应该说效果还不错。 
汪海粟: 
师资问题是整个EMBA教育的核心问题,五年来我们有这样的做法: 
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发现优秀的教师,作为EMBA核心教师的成员。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本土的教师越来越熟悉MBA教学的基本规律,开始越来越能够跟学员展开互动,能够经常的深入企业,并且撰写有价值的案例。所以发现这些老师、调动这些老师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培养年轻的老师。通过五年来的班主任制度,我们沉淀和培养了优秀的中青年老师。 
第三,优化外籍教师和境内教师的结合。我们会请美国当地的学者,也会请华裔的老师,请外籍老师应该有标准,第一,是名校的老师;第二,是优秀的教师;第三,有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应飚: 
刚开始,我们也到全国去请老师,自己上课的老师很少。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最近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主要是给每一位外面聘请来上课的名师,配一个助教,实际上就是向名师学习。这个过程持续一段时间以后,现在已经有相当部分的课程都是由我们自己学院的教师来上。 
另外,比如说有些老师上课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研究。有些老师研究做的很好,但是上课的经验不是很丰富。通过培养,这些老师都走上了EMBA的讲台。 
刘震宇: 
我们学院前三年大概50%的师资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跟哈佛大学走的比较近,参加了它的一个案例教学的项目,到目前为止送出了四批的学生。同时跟哈佛商学院联系,他们提供一些免费的案例给我们,来补充国内的案例不足。 
最近我们跟美国的商学院一起上课,一起做案例,这是这两年做的比较多的事情。到目前为止,真正规范的、标准的,符合哈佛商学院标准的案例还不多,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尽量把师资的培养、案例教学综合的组合起来。 
作为师资团队,确实有些老师研究水平非常高,在国内国外都很优秀,但是他不见得适合在EMBA层次上给企业老总上课,这就需要给他一些实践的机会。有些课程,我们会请国外的教授,比如他上课三天,我们的教授上课一天,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做EMBA,培养中国本土的精英,不能一味的依靠外国的师资、外国的思想、外国的体系、外国的标准等等,因为中国的事情,最后还要靠中国人去办。所以怎么和国外结合,打开宽阔的国际视野,同时又能够非常踏实的根据中国的实践来非常好的运作,这非常重要。 
武常岐: 
大学要想使教授能够有长期的发展,你必须给他创造环境,所以北大在办EMBA的同时,实际也在开始大规模的、系统的招聘年轻的教授。从2001年以后,每年招收10位,现在慢一点,每年招收6位。早期回来的教授,现在已经能够在EMBA课程中担任授课工作了。因为他们的实践非常好,可以和中国的学生打成一片。 
同时,北大还有一些知名的教授,使年轻的教授跟着他们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这里有一个解释,因为北大光华学院有一个规定,一般北大的老师担任EMBA项目的,可以到其他的学校做交流或者是讲座。短期的院校互相之间交流是必要的。 
徐勇(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我们很重视案例教学,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还会组织EMBA学员到企业去做,到企业进行实地的案例研修,这也是我们EMBA教育的一种特色。比如说到某一个学员自己的企业去,针对这个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它的战略定位,它的营销策略等,进行案例的实地研修。 
师资建设是系统工程 
吴立范(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院长): 
体制内这样一个薪金工资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会束缚人才的引进。很多学校可能采取“两条线”的办法,体制内的老师是一条线,体制外的老师是一条线,这种做法可能是一种妥协,但是肯定会有矛盾。 
李维安(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作为将来合格的教授EMBA课程的团队,第一,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理念和目标。不能把EMBA作为一个短期项目,作为短期的创收项目。 
第二,这个团队必须是能够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的比较好的团队。 
第三,这个团队必须能够适合企业环境变化、企业定制需要而进行教学转型的团队。今后的发展中受教育对象往往对管理基础、沟通、商业运作的规则比较熟悉,在这个层面上再进行教育,就更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特色教育。如果还是拿着一个讲稿,多少年不变,这不行。 
第四,这个团队必须是讲求社会责任、社会奉献的团队。企业应该这样,商学院本身的教授团队也要考虑这方面。 
陈继勇: 
在培养师资方面,我认为应该大力鼓励教师进行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像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这些综合型大学,都比较重视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与研究,因为这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代表教员本人的学术水平,但对企业的横向项目,有些学校不是很重视。实际上,横向项目是扩大社会影响,也是学术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尤其是社会调研和企业案例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范黎波: 
我觉得企业家真的需要名师的指点,确实EMBA师资讲究国际化。第一,课程设置首先有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这样的课程体系,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所以就要把它突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给学生讲的一个概念是美中贸易关系是什么,一般是请美中贸易会长定期的来做讲座。第二,我们跟WTO有密切的关系;第三,跟欧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EMBA教育不是论道,我一直认为EMBA教育是帮助你探道,把正确的谬误的都给你,你自己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都有20个人是反对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不知道。所以我认为EMBA应该是探道,而不应该是简单的论道。 
蓝海林: 
第一,比如说现在学生导向越来越重,实际在推动老师做一些知识创新的工作,但一般善于做这些工作的人,都不善于做EMBA.这里就面临一个问题,就要从另外一些单位请一些人专门教授EMBA.第二,现在所做的很多学问和高管实际需要的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真正要发展好EMBA,大学也好,商学院也好,都面临一种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挑战。最近有些学校做的非常的学术化,我想它的EMBA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做的不学术化,学校在学科评级方面又存在问题。这个矛盾是今后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布者:ws2012

来源:EMBA网本页网址:http://emba.china-b.com/embazx/20090604/1887558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育龙EMBA网 2003-2020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